入选“朵云轩杯”首届全国农民画选展之后的一些思考
2019-12-03 14:27:40
入选“朵云轩杯”首届全国农民画选展之后的一些思考 进入文化系统八年了,平均下来,每年在其它工作之余约画两至三幅农民画。除第一幅为临摹之外,其余所有的创作基本都能入展或获奖。这令我自己也感到惊讶,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农民画创作水平很低级,手法也很粗糙,远未达到专业水准。我的农民画风格有两种,一是采撷些渔民、农民劳作素材,构好图后在衣物上加些剪纸图案;另一种是将劳作人物略作变形,用梵高或罗中立先生的色彩画法粗笔表现些体积与结构。这两种手法皆粗浅、低端,它们能入展,可能是因为我有一些渔民、农民生活的体验吧,我下过海(没晕船)、下过地(能干活)。 虽说其来源于生活,我没有抄他人的图式,也没有重复自己,但画得并不好:没能表达好农民们的劳作状态,场景太安静了,麦田与天空大面积平涂,有点着急完成任务的感觉。上海的专家们令我入选,一是我身处全国画乡之一;另就是,我的画儿中,应该还有一些农民的味道。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画如何生存? 农民画作者如何培养?是否一定得是农民,如不是农民,我们又如何指导他们? 上海的专家们提出并在思考这些问题,又一次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我们县是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现在也可以说是农民画乡。我们对自己画乡由来的描述是:我们的技法主要来自于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当然还有一些我们当地民间美术);我们有一批专业画家指导创作。素材来源为农、渔劳作及富有本地区特色的民俗;我们有一批专业画家指导创作。照理说,有此三点,我们的农民画创作应该数量多、有高度、前景好。但,我个人认为,我们的问题很多、很严重,上海的专家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画乡也没能解决好。 第二,现在的年轻作者对渔、农民生活不太了解,干过这些活计的几乎没有。作品中的含金量比我们的前辈或其他画乡真正的农、渔民,怕是要弱了许多。我们怎样指导作者们真正的去深入生活呢?他们愿意拿掉自己的面膜,离开自己装修得如同会所般的居所去田地里晒太阳、干农活吗? 第四,我们家乡的经济并不发达,单纯靠政府扶持农民画的创作很困难,农民画及农民画衍生商品想走上市场也很困难。如果我们想用当下流行的众筹方式或谋求企业赞助的方式走进市场,我们该怎样宣传?怎样做呢?如果不能自身造血,农民画有无其它更好的经济支撑的来源? 昨天凌晨两点,我的一位朋友说:你喜欢的是水墨的学习,理应让自己纯粹一些。听罢,颇有被棒喝之感。这篇文字写是写了,但,我想,对于农民画的发展,会有人思考的,我还是进入我的水墨世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