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看!如东这些国家级、省级绝技你知道多少?
2024-09-29 11:26: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又世代沿袭,既能见人见物见生活,又为百姓生活承载着浩荡的文化与社会功能,是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时光尽头的精神家园。 文同脉,情同源。漫漫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如东人以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古老的民间传说,传统的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绝活……无不凝聚着如东人的聪明才智,寄托着如东人的情感追求。 今天,就让我们慢慢走进如东非遗,去看看这些享誉全国、闻名全省的非遗项目…… 第一站:国家级非遗项目跳马伕 《跳马伕》源于古代祭祀舞,而盛于明清,上下数千年,从舞蹈中可窥先人祭祀的习俗、先民迁徙的路线、先朝兴衰的历史,可供开展历史学、民俗学、地域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与考证。《跳马伕》是汉族男子群舞,极具阳刚之气,在民族民间舞中较为罕见,被《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总编辑部作为典范向全国推广,多次搬上舞台、荧屏,并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与艺术研究。《跳马伕》作为如东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先后荣获中国农艺节最高奖精粹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江苏省民间文艺大奖民间文艺优秀作品奖,先后登录江苏卫视、央视综合频道,在江苏春晚上和流行歌手合作的跨界融合节目,获得了广泛赞誉。 第二站:江苏省级非遗项目:浒澪花鼓 浒澪花鼓,又称下洋花鼓,亦称唱秧歌。清雍正、乾隆年间,开始在浒澪一带流行,后流传于如东县的浒澪、栟茶、河口以及海安市的旧场、角斜一带。据《海陵·竹枝词》记载:“村部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可见浒澪花鼓在当时已相当盛行。20世纪80年代初,如东文化工作者以普查民舞资源为契机,对浒澪花鼓进行了重点挖掘整理。1983年12月 ,通过加工整理的《浒澪花鼓·红娘子》参加了省、市民间舞蹈调演。《浒澪花鼓·闹春》于1986年1月参加南通市民间歌舞调演;2月,随南通民间艺术团赴上海海军基地进行新春慰问演出,上海电视台录像,于元宵节播放;7月,赴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首都观众和专家学者首肯和赞誉。10月,《中国周刊》海外版选用《闹春》之剧照作为封面。 第三站:江苏省级非遗项目:钟馗戏蝠 从前,在如东一带就有“兴灯”的习俗。其时,由各行业的商家和各家族的大户出灯,于每年的正月十三、正月十八、三月十六举行,以敬神娱人,驱邪消灾,祈求吉祥幸福。“方家的判官郑家的象,曹家的‘彩牌’不同样。”这一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中所说的判官就是《钟馗戏蝠》灯彩。《钟馗戏蝠》既是舞蹈,又是杂技和灯彩,而且人偶合一,表现独特,想象丰富,寓意深刻,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1983年《钟馗戏蝠》参加江苏省民间歌舞调演并遴选晋京演出。198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元宵节“农家乐”晚会演播,同年参加南通市首届民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并由南通市歌舞团移植赴日本丰桥市演出。1989年,随江苏省民间艺术团在全省巡演。1994年,在全国文化先进县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无锡)演出。199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苏州园林走向世界》文艺晚会演播。 第四站:江苏省级非遗项目:曹瘦脸儿故事 曹瘦脸儿是如东境内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机智人物。他机灵聪慧、能言善辩、力主正义、为民请命,状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累获胜诉,故事广为流传。因此,“曹瘦脸儿打官司——坐赢不输”成了如东人的口头禅、歇后语,且传承至今。曹瘦脸儿也因此成了正义与智慧的同义词。搜集采录的故事,发生在清代雍正至嘉庆的六七十年间。《曹瘦脸儿的故事》一书,辑入流传于如东民间的曹瘦脸儿为民打官司的故事90余则,行文注重音律,语言朗朗上口,故事幽默风趣,深受读者喜爱。1989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列为“中国机智人物故事丛书”之七,面向海内外发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讨会给予该故事集以高度评价,指认为中国机智人物故事中之珍品,并列入中国民间文学辞典之辞条之一。 第五站:江苏省级非遗项目:新店山歌 新店山歌主要流传于如东新店南荡河两岸及如东西部地区。起初的山歌是先人们从大山、水乡带来的,在这草荡的土壤中疯长起来。 新店山歌主体为水田山歌,包括水田系列的播种山歌、吆牛山歌、车水山歌、拔草山歌等,构成新店独有的稻作文化。《豆秸弯》是新店的核心山歌。新店山歌曲调表现特征,注重于“三腔”,即“长腔”、“高腔”、“飘腔”。新店山歌是稻作文化与水乡文化碰撞的产物,具有较高的乡土文学价值、艺术表现力价值,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引证。《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等15首新店山歌入选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 第六站:江苏省级非遗项目:面塑(如东面塑) 如东面塑,是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经搓、揉、掀、捏、点、切、刻、划等手法,塑造栩栩如生艺术形象的一门技艺。如东面塑造型生动、准确,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层次丰富,幽默诙谐,在追求人物形体结构准确的同时,更注重塑造人的“神”与“趣”,力求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展现典型性格,使作品传神和充满情趣。其题材多来自民间习俗、百姓生活剪影、民间传说等,以百姓的视角忠实记录社会的演变与发展,是传播本地民俗文化的独特表现。 如东面塑多次代表南通市政府赴新加坡、法国参加中法、中新文化交流。在如东县文化馆建有面塑工作室,定期举办面塑技艺培训。传承人也定期走进学校,培养小小面塑人。面塑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泥面塑大赛中获奖。 第七站:江苏省级非遗项目:藤编(如东藤编) 藤编工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单一的藤编工艺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藤编工艺与传统家具渊源已久,传统硬木家具的刚硬和藤编软屉的柔软相结合,提升了家具使用的舒适感。如东藤编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其主要特征:透气平滑、柔软舒适、质感自然、手感清爽,可以缓解人体疲劳,赋予红木家具最舒适的触感和体验。天然藤条纯手工编织的传统纹样,不仅增添了家居的传统文化韵味,还能使居室散发复古的气息,提升空间的美感,充满现代气息和时尚特色。 如东肖记藤制品厂以生产红木家具配套藤编产品为主要业务,有60多人专职从事手工藤编制作,每年制作近五千件藤编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各地。 第八站:江苏省级非遗项目:空竹制作技艺 空竹在南通如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东空竹分为单轮和双轮,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如东空竹主要为竹制空竹,高低音哨口搭配,旋转起来,声音优美;抖动越急,空竹旋转速度越快,声音就越响,远处听来犹如合奏音乐在鸣响。 抖空竹是深得如东百姓喜爱的一种集娱乐、健身、表演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同时制作精美的空竹作为工艺品,又具有收藏价值。如东县石甸小学、河口小学、童店小学、环镇小学、九总小学、掘港小学等学校均定期邀请传承人开展空竹制作的相关知识普及与抖空竹运动的培训。旨在让更多的人参与这项传统运动,使用就是传承,用的人多了,空竹制作这门技艺就会永久流传下去。 第九站:江苏省级非遗项目:红木雕刻 如东木雕工艺源于唐代,盛于明清,最早见于古代建筑、寺庙及民间家具。掘港国清寺、芳泉庙(唐代)、栟茶寿圣寺(宋代)掘港西方寺(明代)等建筑的门、梁、柱、檐都雕有装饰花纹,大户人家的古典家具,也是精雕细刻。如东木雕既继承了传统技法,又有所创新。近年来,如东县委、县政府对如东红木雕刻传承发展工作高度重视,红木雕刻精品屡获国家级大奖,红木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中国民协批准在如东成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红木雕刻文化传承研究发展中心,这是中国民协在县级成立的首个专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