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报告
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无到有,诸多环节日渐丰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到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紧随习总书记关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脚步,亦步亦趋,做好基层草根文化的挖掘者与守护者。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保障。
2011年5月,成立了如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聘请了吴剑坤、周国平、徐健等7位文史、民俗、艺术、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成为委员,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采集认定进行磋商、评议与审核。
二、 坚持精准成熟为标准,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建设。
编辑出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如东资料汇编》、《傩舞跳马伕》,部分项目与非遗理论研究论文被编入《江海遗珍》、《江海流韵》、《江苏省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要览》,拥有各项目图片、音像、录音资料留存,其中国家级项目被省文化馆编入民间舞蹈慕课课程,用于网络教学与大众传播,省级项目《曹瘦脸的故事》部分故事进行了非遗漫画化尝试,把语言表达的内容用漫画形象表现出来,利用网络、微信进行传播,受众率明显提升。
四、 坚持传承、传播为主线,多渠道多角度进行项目宣传。
我县现有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40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因此,我们保持与传承人正常进行沟通联络,了解他们的需求与传授技艺情况,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并定期安排他们做健康检查。同时也注重传承人文化素养与技能的提升,组织传承人开展研学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传承人的使命感与荣誉感。《红木雕刻》传承人许忠泉、徐宗华、高爱华、吴秀泉、《风筝哨口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建峰参加江苏省传统技艺大赛获奖,并分别获得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三带能手”、“三带新秀”称号。许忠泉、刘承林、徐宗华三人的工作室由省人社厅授予“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六、坚持以点带面、强化传承基地建设。
近两年,我们着重培养年轻传承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让非遗之花在如东大地生根、发芽、盛放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